— 爱美网 —

不是在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

有的人在相亲的路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仍相信爱情;有人忍不住在相亲时交换名片,推销自己公司的产品;有的人在荧屏上向世界亮出自己。21世纪的相亲早不是一种单纯的找对象方式,它混杂了这个时代人们对社交的强烈渴求。

  相亲吧 如果你还单着

  进入21世纪的相亲和过去的相亲有着不同的着重点,相亲不再是进入婚姻前的阶段,而成为了一种扩大人际交往,增加恋爱机会的方式。

  角落里的爱情

点击大图直接翻下一页

  从情人墙到相亲角,与其说是人们心中的相亲地标,还不如说它们是人们情感缺失的“精神疗法”。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师孙沛东,通过一年的田野研究和长达五年的思考,对“相亲角”的定义发起了一场观念上的突围。

快点再快点儿

  秋微

  知名作家主持人

  记忆中,小时候听家里长辈议论那些事,似乎最在意的应该是“门当户对”吧,所以那时候的中间介绍人还颇有些古代媒婆的遗风,需要善用辞令,扬长避短,把双方条件尽量美化出“互补”或“对等”到令人期待的程度。那时候人的性格比较质朴,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也多些尊重,会在相亲当中使用“信号”。我的某位忘年交,陪他哥哥去相亲,去之前,介绍人给了个“信号”说,女方如果看上了,就会端一盘桔子,男方如果也有意愿继续交往,就吃一个桔子。哪知,这位陪伴相亲的弟弟,不知其意,只因口渴,看到人家端出桔子,大喇喇地吃了两三个。后来,哥哥失意而归,媒婆怕在女方面前交代不过,强迫弟弟跟那女孩儿交往一阵,哪知,后来竟日久生情。相比过去的相亲,现在的相亲模式更快速更追求效率,网络时代也淡化了距离的问题。但“效率”和“速度”的另一面就是让相亲这件事失去了过去的尊重感和腔调,变得流于轻佻和过分现实。

  我曾经作为组织者为很多适龄男女举行过所谓“八分钟”约会。确实有人在这种快餐式的相亲派对中找到过恋爱对象甚至结婚伴侣。但也有特别荒诞的场面,有一次,一个神经比较大条的女孩儿,在我组织的一次“八分钟约会”中,就把其中三个男士的名字,工作,家庭情况搞混了,闹出很多笑话,后来也因为她的大条,无疾而终。

  在自媒体时代,很多人为了搏出位而制造出一些噱头,比如所谓“富人相亲大会”引发很多口水大战,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个人很反感。为什么要用“穷人”和“富人”去衡量“真爱”。不同的人对“真爱”的解释是什么?“穷”和“富”的界定分别又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有一个很奇怪的预设是似乎一穷二白里才有爱,爱怎么可能是真空的?永远都不要去草率的攻讦我们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那些人的生活。永远不要为自己没尽力的事找一个冠冕的借口。自私的人,不论穷富,都一样自私,仁慈的人,再穷再富都一样仁慈,没有任何数据支持说“薄情寡义”的人在富人中的比例一定高于穷人。所以富和穷与爱不爱,有多爱,毫无关系。

相亲已成为一种社交方式

  沈奕斐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长期从事性别研究和家庭研究

  进入21世纪的相亲和过去的相亲有着不同的着重点,相亲不再是进入婚姻前的阶段,而成为了一种扩大人际交往,增加恋爱机会的方式。在传统相亲中,相亲见面直接与结婚相联系,同时与几个相亲对象见面是不道德的,而现在人们为了提高认识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的机会,会选择高效的相亲方式。在亲友介绍的相亲中,人们答应见面的标准可能很低,在未明确拒绝之前的相亲对象时,也可能又和下一个相亲对象见面了。很多父母也不再强求子女接受自己安排的相亲,鼓励子女“多看看,多选选”。而新兴的网络相亲和持续火热的电视媒体相亲则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人们在相亲活动中追求更多对象的特点。我的一位男性朋友由于条件出众,曾有一周八次相亲的纪录。他也是真心想要找一个伴侣,每次都很认真。但却一直不成功。我问他原因,他回答:没感觉。这是很多相亲者相亲失败的理由:没有感觉。即使硬性条件都基本满足了,职业不错,长相也可以,家庭背景也挺好,但是,就是没有感觉!“没有感觉”是相亲失败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理由,就如离婚的普遍理由是“性格不合”一样,让人无从争辩无从努力。而这个感觉恰恰是浪漫之爱的要求。这些矛盾现象的背后是人们既想要追求精神愉悦的爱情,同时又舍不得理性婚姻的物质好处所结的果。在恋爱早期,人们就开始考虑走进婚姻才需要考虑的问题。相亲活动形式的本身就决定了它与理性婚姻紧密联系,而与浪漫之爱关系不大。在现代相亲之中,怀有自由恋爱、追寻浪漫之爱婚恋观念的适婚者是难以找到理想的对象的。他们能找到的只能是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合适他们的婚配对象,但是浪漫之爱的理想在相亲中是难以满足的。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婚恋对象的人求助于相亲活动。但是相亲只能解决理性婚姻问题,并不能带来浪漫之爱。所以人们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失望,所以现代社会的相亲出现了一系列的悖论。

  数据

  北上广的择偶规则本地人更希望找本地人71.1%的本地人在择偶时希望伴侣也是本地人,而仅有20.5%外地人希望对方是本地人。可见,本地人择偶更保守,外地人更开放。本地女性(16.1%)要求对方是本地人的比例比本地男性(11.7%)高。外地女性更注重男性收入总体来看,外地人(42.8%)比本地人(35.4%)对男性适合谈恋爱月收入要求更高,其中女性要求又比男性高。同时,认为男性月收入7000元及以上才适合谈恋爱的外来女性占为49.9%,本地女性占41.4%,可以说外地女性对男性收入要求更高。本地女多不愿意与婆婆同住73.6%的本地女婚后不愿意与婆婆同住,这一比例远高于外地女(54.9%)。

  智慧Wisdom

  你所不知道的相亲那点儿事女人为情所伤,男人不懂女人除去客观原因,位列前三位的单身原因分别是面对异性不够积极主动(43%)、感情受过伤害(26.1%)、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26%)。其中,女性更易为情所困,其中受自己失败情感和周围人的不幸婚恋影响而单身的女性有47.6%。而男性单身主要是不懂女人,30.2%的男性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剩斗士”的“三十而降”三十而恋、三十而婚、三十而金罐子破摔……三十岁成为越来越多人情感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调查显示,30岁是单身人士降低择偶要求的年龄结点。到了30岁这个年龄点,会出现单身人士降低自己择偶标准的小高峰。“财聚缘散”法则收入越高,婚恋却越被推迟;越是推迟,越不愿降低标准。调查发现,近三成的单身人士错过自己的理想婚龄,并且收入与错过率呈正比。(收入3万以上错过理想婚龄的占44.2%,收入2000元只占16.5%,相差2.7倍)

只提供邂逅,不包办婚姻

  李银河社会学家

  现在的相亲模式和以前最大的差别在于,相亲的模式更多元化,目的更加功利化。我们以前找对象只有两种途径自己认识,别人介绍。后来有了越来越多的婚姻介绍所,网络相亲平台,电视相亲节目。以前我们那个年代介绍对象,一般都会先问下介绍人,这人品德怎么样?现在的人相亲直白些的就直接问房子,车子,票子的事情。我身边有个男孩什么都很优秀,相貌也很好,但是家里就是没房子,没车子,虽然女孩很爱男孩,结果还是分手告终。

  相亲节目也是时下的热点,不过通过这类相亲节目真想找到另一半,我觉得难。这类相亲节目每一次都标榜嘉宾都是为相亲而来,只提供邂逅、不包办婚姻,我觉得这是误导观众。如果这样,大家又何必上电视邂逅男女朋友呢?所以,对于电视相亲,大家还真别当回事,娱乐娱乐即罢。

  最近几年,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相亲,在相亲的背后,是一批批社会上所说的“剩男剩女”。

  那他们为什么会剩下来?社会学统计表明,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择偶习惯:在婚姻市场上,男人往下找,女人往上找,甲男找乙女,乙男找丙女,丙男找丁女,于是剩下来的就是甲女和丁男,俗称“甲女丁男”现象。由于同样的原因,山区的女人往平原嫁,平原的女人往沿海发达地区嫁,郊区的女人往市区嫁,最终形成一批城市中的“甲女”与边远贫困地区的“丁男”被婚姻列车甩下的局面。另外,“爱情”,在中国实际上是近60多年来才真正被提倡的,算是比较“年轻”的事物。

  过去几千年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多少爱情,哪有相亲之说?后来婚姻自由,爱这个东西在中国人的婚姻里才越来越重要。因为不懂爱,不会爱,造就了相亲市场的火爆。


评论

2013-06-11

标签

爱美